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京沪之间|上海证券业的航标

  • 创业
  • 2025-04-05 09:54:04
  • 2

【编者的话】

京沪之间|上海证券业的航标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启动。“京沪之间”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第一场研讨会,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第二场研讨会,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场研讨会,关注科技金融。第四场研讨会,讨论新税制与新业态。第五场研讨会,探析什么是高质量孵化器。第六场研讨会,讨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与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第七场研讨会,讨论上海证券的起源。本次研讨会只是上海证券业发展历程和决策机制研究的起点。

第七场研讨会,邀请了资本市场史研究者陆一、上海中证博物馆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东,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

本文为第七场研讨会最后一篇文章。

陆一先生送来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的限量复制品,户名“周芝石”。公开信息说这张股票是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时赠予对方的。不过,没法确定见面的具体场合,也没法确定是邓小平亲自送的还是其他人员代送的。

“周芝石”,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监事长的名字,象征一群证券人的艰难与坚持。培植金融文化,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需要重新观察和理解他们在金融之海留下的航标。

改革开放的决心能够克服政治风险

3月7日,“澎湃下午茶”举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系列研讨会。陆一分享的主题就叫“上海证券的起源”,上海中证博物馆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东图说中国股份制企业和证券交易的发端,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讲“上海证券交易:历史地位与国家战略”。为了筹备这期“澎湃下午茶”,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与复旦大学的吴景平教授在“星空咖啡”进行了一次长谈。

四位专家谈古论今。陆一先生17年前就是《东方早报》旗下《理财一周》报的作者。他在分享一组历史性照片的时候说,很可惜,历史老是记不住那些真正推动证券业发展进程的人。比方说,梁启超1904年就提出要开办懋迁公司。10年之后,张謇推动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两年后,孙中山提出建设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一度是交易所最多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证券业发展,沉沉浮浮。1980年代,上海人在理发店里交易。

陆一先生在《无情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中写到尉文渊5个半月筹建上海交易所的事。1990年,尉总只有35岁,带队建设交易所,成为“全球交易所中最年轻的老总”。这本书出版20年了。《上海图鉴/黄浦江》也选编了1996年上海证券大厦在建的照片。

《上海证券报》曾刊发过尉文渊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龚浩成的口述。市委领导问组长、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祥瑞“交易所可不可以建”,李祥瑞回答说:“我看还是有点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他们又问龚浩成:“老龚,你认为怎么样?” 龚浩成认为建立交易所急了一点,早了一点:“现在有条件上市的公司太少。最好有100家到200家公司具备上市的条件,其中的50家到100家能够上市,到那时建立证券交易所就会水到渠成。”时任上海市体改办主任贺镐圣则说:“不要管它,先建立起来再说,在建设中发展壮大。”这段对话值得反复温习。

因为要快,上海交易所创建之初的交易品还很简单。但是,它向外界传递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重返证券之路,寻找下一代“周芝石”

中国特色证券市场,或者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证券业,快有100年历史了。1933年,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发行了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股票,也是“红色政权第一股”。

澎湃研究所2025年“重返”中国证券之路,探寻证券与革命、证券与改革、证券与开放、证券与科技这四组关系,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镜鉴。

“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并不是简单恢复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是要建设与中国崛起同步的金融强国和强大的人民币为载体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参加“澎湃下午茶”的徐明棋说,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中,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一级与二级市场)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市场。

吴景平教授在回顾历史上几次大风潮时提醒,中国的证券业要规范,不能被全球资本左右。货币-中央银行-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金融人才队伍,几大关键要素要摆在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中金融工作的核心位置。

“澎湃下午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个系列只是上海证券业发展历程和决策机制研究的起点。新时代的证券业发展需要新的“周芝石”。他们有勇气和智慧战胜政治风险,也有专业精神与素养应对市场风险。

(本文作者张俊系澎湃新闻副总裁、澎湃研究所所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