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特朗普认为,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在此之前,药品领域被豁免。
这也意味着,自4月9日起,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所有产品再征收50%的额外关税。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的新关税税率就此达到104%。
但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药品进口国之一。特朗普本人的发言也提及,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
据《大公报》2023年6月报道,自2020年至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药品(根据美国关税代码定义为包括包装药物、疫苗、血液、有机培养物、绷带和器官)从21亿美元增长到103亿美元;进口份额从不到2.5%增长至超过6%。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药品供应国,仅次于爱尔兰(19.8%)、德国(10.8%)和瑞士(10.7%)。
前述报道还显示,中国也是美国部分药品原料药的主要供应国,如美国75%以上的维生素B6、B12、B1、C和近70%的维生素E的进口都依赖中国。自202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原料药的进口绝对值增长约24%。
也就是说,按照前述数据估算,在新关税政策下,美国至少有10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会受到影响,中国向美国出口药品需要额外支付50亿美元的关税成本。
另据行业媒体Fierce Pharma,BIO(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今年2月进行的一项针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调查显示,近90%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至少有一半的在美批准产品依赖一些进口材料。
行业认为,加征关税可能会阻碍药物可及性、阻碍创新,这些成本最终都将转嫁到美国市场患者。
据该调查,分别有94%、82%、70%、56%的受访公司预计对欧盟、加拿大、中国、印度加征关税将推高制造成本。
除最普遍担忧的生产制造成本外,生物科技公司在调查中也担心针对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税可能会影响研发、原材料采购、监管申请以及与CRO(合同研发外包)、CDMO(合同研发生产外包)等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另在今年4月初,跨国药企礼来CEO David Ricks接受BBC采访时称,关税将对新药投资产生破坏性后果。据他的分析,因为药品价格在欧洲和美国基本上是封顶的,这就意味着关税的影响将在其他地方被感知。药企需要承担关税的成本,并在公司内部权衡。他称,这通常意味着裁员或减少研发,并预测减少研发是第一位的。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药企公开回应此事,开拓美国以外的市场已成为应对策略之一。
例如,翰宇药业在4月9日的回应中表示,“公司也一直计划开拓欧洲或东南亚市场,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该公司目前对美销售产品主要为利拉鲁肽和部分原料药。更多公司如科伦药业则表示,企业还在研判此事,但其向美国出口的业务在营收中占比不大。
除了积极开拓美国之外的市场,开展成本控制和药品地产化也是企业的应对策略之一。
仙琚制药在回应时就提及了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该公司表示,“我们内部肯定还是要把生产做得更好,把成本做得更低”。仙琚制药还称,其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盟和东南亚,公司认为美国当前整体政治形势变化较多较快,公司会持续关注。
华海药业则在回应投资者时称,如若美国此后对药品加征关税,影响肯定有,但要看具体落地情况。公司出口美国的产品主要是制剂,大部分是从国内出口,还有一部分在美国当地生产。2023年,美国地区营收约占公司总营收13%。
创新药方面,截至目前,国内已有数款创新药在美国上市销售,包括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等。贝达药业的恩沙替尼也已在美国获批。
这其中,百济神州的两款均为自有产品。传奇生物、和黄医药、君实生物产品的美国权益方分别为跨国药企强生、武田,以及生物制药公司Coherus。贝达药业则预计恩沙替尼将于今年5月登陆美国市场销售,但尚未公布是否有合作方等信息。
此前,2024年7月,百济神州正式启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旗舰基地。据公司官网,该基地初期建设将包括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制剂生产用地,以及临床研发中心和办公区域,并还预留了可开发地产以备进一步扩展。
对于4月8日特朗普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一事,前述多家公司则表示影响尚在研判,或暂无回应。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