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上海之春落幕,廖昌永和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一起唱响《茶花女》

  • 时事
  • 2025-04-09 22:44:04
  • 13

一首耳熟能详的“饮酒歌”响彻耳畔,迎来掌声,迎来欢呼……4月9日晚,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上音歌剧院落幕,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作为闭幕大戏,构筑起中外艺术对话的新通道。

这一版《茶花女》由上音歌剧院联合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共同打造,持续演出了四天。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意大利导演皮埃尔·弗朗切斯科·马埃斯特里尼、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指挥家维勒·马特维耶夫加盟,为这部歌剧注入国际力量。

廖昌永领衔主演《茶花女》

“能在这样的舞台磨炼很幸运”

威尔第的《茶花女》取材于小仲马的同名小说,堪称悲剧爱情题材的巅峰之作。

这部首演于1853年的歌剧,讲述了巴黎交际花薇奥莱塔与青年阿尔弗雷多的爱情悲剧,两人因社会偏见与家庭阻挠而分离,薇奥莱塔最终病逝,阿尔弗雷多在悔恨中痛失所爱。

廖昌永在剧中饰演父亲乔治·亚芒。这些年,他在全世界舞台演过多个版本《茶花女》,声音如天鹅绒般包裹着角色的灵魂,令人难忘。

1998年在台北,30岁的廖昌永第一次演《茶花女》中的父亲,男高音魏松演儿子,“那时候我还没当老父亲,真的是演的,心里很忐忑!现在真的有爸爸的状态了。”廖昌永笑说,这是一个很矛盾、很立体的父亲,“他很爱自己的儿子,祈盼儿子回归家庭。他对薇奥莱塔有自私残酷的一面,最后又很心疼很内疚。从整体来讲,他还是善良的。”

来自欧洲的歌剧新星卢克蕾齐娅·德雷、里德·卡塔尔多,和顾文梦、冯浩然等上音声乐歌剧系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上音青年歌剧团的演员们,组成中西合璧、不同卡司的演员阵容。

冯浩然、顾文梦

饰演薇奥莱塔的顾文梦,是上音在读博士。演出结束后,她沉浸在角色中,兴奋到睡不着,脑海里一直回响着威尔第的音乐。

“我看到了观众的微表情,他们被剧情、被歌声、被音乐、被制作所感动,这些反馈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本科时,顾文梦以合唱演员身份参加过“上海之春”,如今,她站上闭幕舞台,成为歌剧女主角,“能在这样的舞台磨炼很幸运,为我们将来的职业规划、走进职业院团、走向国际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会更有自信。”

顾文梦

饰演阿尔弗雷多的冯浩然,同样是上音在读博士。“阿尔弗雷多有很多唱段,他对薇奥莱塔、对父亲的感情充满了矛盾与纠结,要唱好难度不小。”在舞台上,冯浩然像一块海绵一样尽情吸收,来自意大利和芬兰的导演、指挥为歌剧带来国际化标准,“虽然是学生,我们也会用一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第一次参加“上海之春”,冯浩然就在闭幕大戏中挑梁男主角,起点很高,“从学生到职业演员中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学校为我们请来国际团队护航,架起一座桥梁,推着我们往前走。这种机会非常难得,我们很珍惜。”

《茶花女》演出现场

“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

近年来,上音相继创演十余部中外经典与原创歌剧,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培养了一大批歌剧人才。近一个多月,为筹备《茶花女》,上音各系师生开展联合大作业,与国际团队联手,开展各项排练和筹备工作。

《茶花女》演出现场

“在教室里,学生们往往只是唱一首歌或者表演一段,而在一部戏里承担重要的角色,他们收获的是跨越式的成长。”制作人郭森观察到。

“在歌剧排演中,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和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合作后,学生们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职业精神,对自我成长有一种加速器的作用。”音乐指导黄萱说。

维勒·马特维耶夫

“威尔第笔下的爱情故事总浸透着令人心碎的痛楚,最终迸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情感洪流。”指挥维勒·马特维耶夫为学生们解析作品,或许这正是《茶花女》历久弥新的奥秘:爱情叙事令人怦然心动,悲剧内核催人泪下,而萦绕其间的美妙旋律,犹如大师用音符织就的锦缎,将戏剧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恰是威尔第讲述此类故事时最摄人心魄的魔法。

在乐池里,马特维耶夫率领上音交响乐团,为《茶花女》奏出如泣如诉的音乐,年轻人身上那种朝气蓬勃的专注力打动了他。

“他们尚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但已然是技艺纯熟的演奏者。短短两三天,他们就能精准捕捉指挥的每个演奏指示与艺术细节,这样的领悟力令我欣喜。”马特维耶夫说,有些学生是首次演奏威尔第歌剧,甚至是人生中第一部歌剧,“如此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成功打磨了音乐特有的风格细节与技法要领,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

作为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马特维耶一举将这个歌剧节做成了欧洲顶流。“音乐节是表演者与观众的双向狂欢。”他认为,“上海之春”也很珍贵,在万物复苏的暖意中,人们的笑颜与舞台上的艺术之花共同绽放,“在剧场,我们又一次见证了艺术如何点亮观众眼中的光彩。我们倾力打造这些艺术体验,正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纯粹的快乐。”

《茶花女》演出现场

有话要说...